万寿枪声传千古—— 鼎城区文甲起义始末及老区变迁
阳光,青山,鲜花。
5月22日,天高云淡,微风轻拂。记者一行前往鼎城区尧天坪镇,只见满目葱郁的万寿山上耸立的常德文甲农民起义纪念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更显庄严肃穆。纪念碑四周,高山不语,松柏无声,导游时而低沉、时而激情的解说,把参观者的思绪带进了那烽火连天、血雨腥风的战斗岁月……
1927年9月,为了配合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上级党组织决定在原常德县文甲区(今鼎城区长茅岭、尧天坪一带)举行秋收暴动。
受中共常德县委派遣,楚才党支部书记戴修文回家乡文甲区秘密联络隐蔽在山中的原文甲区农民协会委员长、地下党员徐炳初和原文甲区农民协会宣传委员、万寿山乡农民协会委员长潘人安(即潘振武)。他们又分头联系万寿山、古城山、枫梓洞、落伽寺等乡的青壮年农民300多人,组成文甲区农民起义军,戴修文任起义总指挥,徐炳初任副总指挥,潘人安任武装总指挥,各个分队队长由原农会骨干担任,决定利用9月10日中秋节举行武装起义,攻打驻扎在落伽寺的区公所和团防大队。
9月10日清晨,戴修文站在万寿山的最高处发出起义信号,埋伏在6个山岔的300多名起义人员,手持梭镖、大刀冲向落伽寺。徐炳初身佩猎枪冲在前面,潘人安肩扛一支老式步枪指挥队伍前进,戴修文在后面督阵。起义队伍很快就把落伽寺围得水泄不通,反动团防大队长张仕元闻声逃跑。徐炳初眼疾手快,朝张仕元就是一枪,张仕元顿时毙命。起义军冲进区公所抓住了印花局局长张国政,并捣毁了反动区公所。起义军乘胜前进,惩处不法豪绅,先后冲进杨子君、李雪廷和段礼堂的庭园,没收其钱财,散发给穷苦农民。
文甲起义告捷,声势大振,人民群众纷纷加入起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起义军召开群众大会,公审吸血鬼张国政,并当场将其处以死刑。
文甲起义的枪声惊动了国民党反动派,反动军队很快就派兵围剿农民起义军。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起义队伍进行分散隐蔽,等待时机,再举义旗。戴修文带领一路人员转战安乡、洪湖一带;徐炳初带领一部分人奔赴桃源、石门一带,继续发动、组织新的农民运动。在后来的斗争中,戴修文、徐炳初不幸先后落入敌人手中,英勇就义。
潘振武则告别家乡,寻找革命队伍。几经周折,于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参加了苏区反“围剿”、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常德市唯一的开国将军。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发生在90多年前的文甲起义虽已渐行渐远,但英雄不死,浩气永存!当地人民以不同的方式传承那段弥足珍贵的历史,缅怀安息在那片红色沃土上的先烈英灵。
今年78岁的退休干部莫纯清,从小就听父亲讲述文甲起义的故事,对英烈敬仰已久。他在退休后花了十年心血,普查与文甲起义有关的14处遗址、遗迹,收集文物154件,整理成文史资料,并参与修建纪念碑。现在,他四处奔波,继续为修建红色文化纪念馆奉献余热。
尧天坪镇万寿山村二组七旬老人肖文新家中,一直珍藏着一把大刀,这把大刀是他爷爷肖汉青当年参加农民起义使用过的武器,也是他家的红色“传家宝”。
鼎城区党史办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建立在万寿山上的纪念碑碑高13米,用以纪念在文甲起义首战中牺牲的13位革命先烈,纪念碑的台阶分为两级,一级19步,一级27步,寓意起义发生的时间1927年,这座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尧天坪镇安排专人管理纪念碑。在离纪念碑不远处,尧天坪镇建立了潘振武将军故居陈列室,室内陈列了潘振武将军曾经用过的生活用品20多件,不同时期的图片200多张。
缅怀先烈是为了传承历史,建设老区就是对英烈最好的祭奠。尧天坪镇的干部群众坚持把红色基因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始终不忘初心,跟踪着老区成长与发展的轨迹,励精图治,且歌且行,誓将旧貌换新颜,奏响了老区发展的新乐章。
万寿枪声,华光俊远,革命星火,早已燎原。90多年的沧桑巨变,催生了多彩的春光秋色。如今的尧天坪镇青山含笑,绿水长流,近6万亩水田和7万多亩油茶,使它成为久负盛名的“粮油之乡”。2018年,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2440万元,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接近1万元,同比增长8%,群众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湖南省诗词之乡”“湖南省文体之乡”等四块金字招牌,进一步丰厚了当地的文化底蕴,群众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全镇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革命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民政局老区办供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