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武从军记
潘振武(1908.4—1988.9),原名潘人安,1908年4月出生于常德县长茅岭乡(今常德市鼎城区尧天坪镇万寿山村2组)一个农民家庭。他出生前有两个哥哥夭折,父母希望他平安长大,因此取名潘人安。1920年潘振武考入常德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后因家贫而辍学。从15岁起,潘人安就开始寻求革命的道路,希望有朝一日能拯救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直到22岁,在历经了四次当兵的曲折后,终于在1930年找到了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3年,年仅15岁的潘人安,怀着为穷苦百姓报仇雪恨的理想,瞒着父母参加建国联军,被分配到随营学校当了一名学员兵。后建国联军一路败退,部队退到永顺县王村时,潘人安因患疟疾掉队。幸遇一位善良老大爷救治而恢复健康。为感谢老大爷救命之恩,他把身上仅有的一块光洋送给了老人。自己沿路乞讨,抵达辰州(今沅陵县),又投湖南陆军第一师毛炳文部第十团当兵。被分配到卫生队学当看护。根本学不到拯救老百姓的本领,便开小差回了家。
1926年,潘人安响应“三民主义”号召,参加北伐军,在教导师的罗霖教导团当传令兵。这也不符合他一心想带兵打仗、报效国家的意愿。加之当时家乡文甲区农民运动正在蓬勃开展,乡亲们希望他回乡领导,年底潘人安便请假回乡,第二次当兵经历就这样结束。
1927年9月,潘人安和戴修文、徐炳初在文甲区领导发动了党的八七会议后湘西北最早的一次农民暴动——文甲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反扑,戴修文、徐炳初先后被敌人逮捕杀害,潘人安则背井离乡,再次踏上寻找革命队伍的道路。他以“重振武装”之意改名潘振武,辗转投到国民党第18师驻湖南株洲第54旅易振湘团,被编入1营2连。事与愿违的是,潘振武这次还是未能找到革命的军队。国民党第18师是一支很反动的队伍,也是“围剿”红军的主力,其师长是张辉瓒,潘振武在这里苦闷地生活了两年多时间,时刻想着如何脱离反动阵营。在和红军的交战中,经常捡到些红军的宣传品,如“告士兵书”“告工农群众书”等,看到红军每到一地,群众都非常拥护、非常欢迎,这让潘振武看到了新的希望,很快决定寻找机会脱离白军,投奔红军队伍。1930年7月,潘振武所在的白军驻江西樟树镇,师部下令说红军要攻打梧州,易振湘团要连夜增援梧州。这时潘振武已是2连的司务长,被留下来看守武器弹药和伤病员,他感到机会来了。白军主力一走,红军马上就打到了樟树镇,留下的伤兵员不堪一击,纷纷逃跑,有的当了俘虏。潘振武留下来主动当了红军的“俘虏”,并将保管的30多枝长枪、2000多发子弹全部交给了红军,在红军接待领导的安排下,脱离了白军,结束了他的第三次当兵生涯。
也就是1930年7月的一天,潘振武来到红四军政治部,政治部秘书长曾日三同志接待了他,告诉他批准了他参加红军的要求,并被安排在政治部当管理员。听到这个消息,潘振武顿时兴高采烈。这是他终生难忘的一天。从这天起,他开始了新的生活,新的战斗,成为了一名堂堂正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人民军队的一员。当年10月,潘振武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从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成为了一名党的光荣战士,开始迈出了革命征程上新的一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